何謂“養成教育?”說的就是,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的言傳身教,對孩子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楊健教授針對“嬰幼兒性格品質的養成和教育”,為家長們提出了實用建議。
快樂活潑
家長從小要給孩子最大的安慰、溫暖和快樂。讓孩子感覺到,父母就是他的世界,這樣的精神財富,有利于孩子健康性格的養成。同時,要給孩子最大的理想和期待。家長要堅信孩子日后定會成為社會棟梁之才,并從小激勵他不斷進取。
安靜專注
很多家長會發現,自己的孩子老是跑啊跳啊,安靜不下來。研究發現,這是個普遍現象,當今的嬰幼兒快樂活潑有余,安靜專注不足。要想培養孩子的專注力,有個很有效的方法。找到孩子的興趣點,利用特定的活動(比如繪畫、書法等)來遷移。此外,孩子之所以老處在一種游離的狀態,多半是因為他們的成長環境太嘈雜。每天至少要有半小時家里是安靜的,讓孩子有私人空間。
好奇求知
嬰兒是有智本能的,在出生后有一種本能的需求來探知世界。但很多家長沒有注意培養,甚至在不知不覺中扼殺了孩子的求知欲。
孩子都會問,“我從哪里來?”家長不要用偽科學來騙孩子:“石頭蹦出來的”“媽媽撿的”……等孩子有一天明白了,就沒有再問你的動力了。對于孩子提出的每個問題,家長不要潑冷水,一個有求知欲的孩子會發展得很快,并且有生機勃勃的動力去探知這個世界。
勇敢自信
嬰兒社會化進程的第一步是自我認識。楊健指出,0-6歲的孩子自我評估一定要很良好。家長千萬不要當面貶損孩子,從小要多肯定和贊許,讓他們在潛意識里認為,“我很聰明!”“我很漂亮!”“我將來有大作為!”這樣的自我認同,可以產生很大的內驅力,讓孩子在做事時有不甘于人后的動力。
獨立創新
1歲過后,寶寶一般會進入第一個反抗期。外國人認為,孩子越早對父母說“不”越聰明。而中國父母卻覺得,“完了,孩子開始不聽話了”。中國的父母要理性對待孩子的叛逆行為。不要完全把它當作缺點來看,這說明孩子長大了,有自己的思想了,父母要鼓勵孩子創新。在孩童時代,就算是異想天開也沒有關系。
善良有同情心
目前, 城市的家庭結構出現了“421”組合:“4”為爺爺奶奶外公外婆,“2”為爸爸媽媽,“1”就是位居寶塔尖上的小霸王。父母要把孩子放在普通成員的位子對待。種種特殊待遇和包辦,只會強化孩子的自我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