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分之一的機會,廣東媽媽為獲臍帶血救女冒險懷孕
2018-01-30
1月中旬,廣東肇慶的莫女士來到肇慶市第二人民醫(yī)院給院方送上錦旗和感謝信,這源于3年前,院方成功采集了莫女士兒子的臍帶血,而正是這份珍貴的臍帶血,挽救了她飽受8年重型地中海貧血折磨女兒曉曉(化名)的生命。
出生三個月,女兒被確診為地貧
8年,對于曉曉來說是一種漫長的折磨。被確診為重型地中海貧血后,這8年里,她需要定期輸血,經歷一周五天、一天十個小時的皮下打針排鐵治療。曉曉經常問媽媽莫女士:“為什么我打的針是紅血?”面對女兒的提問,莫女士只能暗自垂淚。
2009年11月,曉曉的出生為莫女士帶來了初為人母的歡樂,然而這歡樂只持續(xù)了三個月,就被一紙確診書蒙上陰影。莫女士始終想不明白,女兒不過是臉色蒼白,打不起精神,怎么就會患上地貧了?
這是一種由于常染色體遺傳性缺陷,引起珠蛋白鏈合成障礙,使一種或幾種珠蛋白數量不足或完全缺乏,因而紅細胞易被溶解破壞的溶血性貧血。在我國,地貧有著特殊的地域性,尤以南中國海地區(qū)的廣東、廣西、海南以及內地的四川重慶等地區(qū)最為高發(fā)。
據《中國地中海貧血藍皮書》統(tǒng)計,截至目前,我國重型和中間型地貧患者在30萬人左右,“地貧”基因攜帶者超過3000萬人。莫女士很不幸,她和丈夫正是3000萬地貧基因攜帶者的一員,女兒曉曉更不幸成為30萬重、中型地貧人群中的一員。
骨髓配型無音訊,醫(yī)生建議臍帶血移植
醫(yī)生告訴莫女士,要根治地貧必須進行造血干細胞移植,移植的關鍵是要找到配型相合的造血干細胞。在一家人都沒有和曉曉配上型的情況下,莫女士把希望寄托在骨髓配型上,然而三年過去了,沒有一點音訊。在茫然無助中,醫(yī)生告訴莫女士,還可以再生一個小孩,用孩子的臍帶血來給曉曉做移植。
臍帶血是造血干細胞的重要來源之一,在世界范圍內,已經用于80多種疾病的治療。國家衛(wèi)計委發(fā)布的《造血干細胞移植技術管理規(guī)范(2017年版)》中明確規(guī)定:造血干細胞移植技術適用于治療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多發(fā)性骨髓瘤、淋巴瘤及其他某些惡性腫瘤等惡性疾病和再生障礙性貧血、重癥放射病、重型地中海貧血等非惡性疾病。另外,其還可用于部分遺傳病、先天性疾病及代謝性疾病的治療。
醫(yī)生的建議使莫女士看到了一線希望。
1/16的機會,為獲救命血媽媽冒險懷孕
可是,莫女士夫婦是同型地貧基因攜帶者,懷一次孕,就有1/4的概率會生出跟曉曉一樣的重型地貧寶寶。如果幸運誕下健康寶寶,同胞之間的臍帶血配型成功率也只有1/4。兩種因素疊加,使救治的機會下降到1/16,但為了救女兒,莫女士夫婦不肯放棄任何一絲機會,毅然冒險懷孕。
或許是上天眷顧,經過羊水檢測,莫女士肚子里的二胎不但身體健康,而且還和曉曉配型全相合,2014年9月底,曉曉的弟弟帶著挽救姐姐的使命在肇慶市第二人民醫(yī)院誕生,其臍帶血也被順利采集存進了臍血庫。
然而,看似萬事俱備的救治卻被巨額手術費阻撓。莫女士夫婦平日里以打零工為生,沒有固定收入,這么多年來為曉曉輸血、排鐵治療每個月要花3到5千元,家中早已一貧如洗。好在有眾多社會愛心人士的幫助,3年后,莫女士終于籌到了移植手術所需的20萬前期費用。
2017年11月14日,弟弟的臍帶血復蘇后緩緩輸入到曉曉體內,移植過程很順利。這一天的到來,曉曉一家盼了整整八年。11月26日,曉曉就順利出了移植倉,這意味著弟弟的臍帶血已經成功移植到她的體內,開始生根發(fā)芽。12月11日曉曉順利出院,醫(yī)生說一兩年后,她就可以完全像正常人一樣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