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直性脊柱炎,間充質干細胞治療帶來新突破
2018-01-11
近段時間以來,演員張嘉譯可謂是開啟了“霸屏”模式,《急診科醫生》、《我的體育老師》、《獵場》、《生逢燦爛的日子》連續上映,每部作品都受到大眾不同程度的關注。但不論飾演哪一個角色,細心的觀眾都發現他的走路姿勢一直都是:駝背含胸、一步三晃。其實,張嘉譯這并不是在“凹造型”,而是患強直性脊柱炎后的不得已而為之。
強直性脊柱炎(AS)是一種免疫異常造成的慢性風濕病,發病后患者的關節會受到自身免疫系統的攻擊,主要以骶髂關節和中軸關節的炎癥為表現。據臨床數據顯示,我國AS患病率為0.3%左右,AS患者大約超過400萬,大部分為16-30歲的年輕人。其中約15-100萬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殘疾,15-20萬患者為重癥殘廢。
隨著近年來生物療法的發展,細胞靶向療法在臨床上的使用率越來越高,最近,《河北醫學》刊發了哈勵遜國際和平醫院的一項臨床觀察療效表明,采用間充質干細胞治療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血常規和肝功能水平,且可以有效的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脊柱功能,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
醫院選擇了收治的82例AS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臨床上AS 紐約診斷標準,表現為不同程度的關節疼痛或者脊柱疼痛,且有骶髂關節炎癥狀。其中42 例患者采用間充質干細胞進行治療為觀察組,40 例患者采用抗風濕藥物治療為對照組。觀察組所有患者均給予一次性的間質干細胞靜脈輸注治療,對于伴隨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將間質干細胞和生理鹽水以1: 4 混勻之后輸注。
臨床觀察結果顯示,采用間充質干細胞治療后,患者的血常規和肝功能水平均顯著改善,改善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患者采用抗風濕類藥物治療的效果,且患者VAS(夜間疼痛量表)、BASFI(強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數量表)、BASDAI(Bath強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動性指數量表)等評分情況,治療前后相比均顯著改善 。
這一觀察結果表明,采用間充質干細胞治療AS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和關節功能。此外,該方法在治療過程中無嚴重并發癥發生,且對患者的肝腎功能無明顯的影響。
1976年,德國科學家Frieden Stein和他的同事在骨髓中發現了間充質干細胞,后來的研究者陸續發現間充質干細胞廣泛存在于全身多種組織中,其中從新生兒臍帶中提取的間充質干細胞因其取材方便,無道德倫理爭議,可獲取的細胞數量多、增殖能力強、免疫調節作用大,分泌細胞生長因子的總量也非常高,便于擴增和傳代,同時又沒有配型、排異等問題,還能在深低溫環境中長期儲存,極其適合用于臨床研究和應用,是間充質干細胞的理想來源。
文章認為間充質干細胞治療AS的作用機制可能是進入患者體內的間充質干細胞參與了患者受損組織和細胞的再生,且通過發揮趨化作用,有效的抑制炎癥介質的釋放,進而減輕患者的炎癥,改善臨床癥狀。